假如再来一次上山下乡,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哪儿?又到一年毕业季,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。

人才市场人满为患,招聘岗位寥寥无几,失业率居高不下。

年轻人走出校园后,等待他们的不是“星辰大海”,而是“内卷、失眠和一地鸡毛”。

我不禁想到一个看似荒诞却又现实的问题:“假如再来一次上山下乡,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哪里?”

我们当然不会再像上世纪那样,把热血青年送到边疆、农村、“广阔天地”,让他们去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”。

但你以为新时代就没有“上山下乡”了吗?

错了。

我们这一代人,正身处一场隐形的“新上山下乡”运动中:

  • “上山”,变成了“上网”——住在城市,灵魂却漂在信息洪流中,埋头搬砖996,没日没夜内耗焦虑。

  • “下乡”,变成了“下沉”——抢红包、刷视频,沉浸在低质的奶头乐中,享受着“信息快感农业社会化”。

从前“上山下乡”,是物理意义的调配;现在“上山下乡”,是精神世界的漂泊。

你以为你掌握了互联网,其实是互联网控制了你的方向盘。

你的“乡土中国”不再是稻田和小路,而是由算法种下的一亩三分地;你“上山”看世界,却越看越看不清自己。

曾经“下乡”是为了吃苦,是为了锤炼理想和意志。如今的“下沉”,却更像是精神的麻醉,是不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。

所以,假如再来一次“上山下乡”,我希望我的孩子去哪儿?

我希望他去真正的山林里,找回沉默与思考的力量;

我希望她去真实的乡村中,感受脚踏实地的踏实与温情;

我更希望他们别再被推着走进数字幻境、情绪操控的“信息集中营”。

我们不是反对互联网。我们用它工作、生活、表达观点——包括写下这篇文章。

但我们必须清醒:不被“上山”带偏方向,不在“下乡”中丧失初心。

因为新时代的“上山下乡”,就在你我的每一个选择中。从你愿意多看一本书,少刷一条短视频开始;从你愿意踏实做事,而不是盲目追热度开始;从你愿意认真生活,不被数据和流量绑架开始。

当然,最最最重要的是,今后不要再有“上山下乡”。